常見問題Q&A
常見議題 : 分類□感性、□環境、□合法性、□創新性
常見議題 : 分類□感性、□環境、□合法性、□創新性
Q感性:『完全海葬』以後海魚能吃嗎? | A1:放心,深海食腐物種是甲殼動物海蝨、大王具足蟲、深海蝦、深海貽貝、盲鰻、食骨蠕蟲,不是餐桌上的海魚,別說吃到,你一輩子都見不到。 A2:將來餐桌上的海鮮是由智慧養殖航母逐水養而居的海上牧場供應,譬如,黃魚、鮑魚、帝王蟹冬夏會游牧到不同緯度海域養殖更健康。 |
Q感性:葬在海底很冷。 |
A:一定比冰櫃溫暖。在淺水海域, 底水溫度大概為25℃, 這主要是受近海面與太陽輻射有關, 而且也是呈現季節性波動;而在水深500米左右的海域底水溫度大概10℃左右, 1000米左右的海底底水溫度在5℃左右, 到2000米左右的海底, 其底水溫度降低到3℃左右;2) 而水深在2000-3500米的海域, 南海的底水溫度變化很小 (其變化量大概在0.5℃以內) 。台灣多溫泉,海底更多海水通過裂隙滲入海底,與周圍岩石和上升的岩漿流體進行化學交換,成分改變後的海水在煙囪噴口處噴發出來,形成熱液噴柱。熱液的溫度介於攝氏 45 至 60 度之間,愈往噴口內部溫度愈高,最高可達攝氏126度。但因為海水的迅速稀釋,所以不會對潛水人員造成傷害。 |
Q感性:留骨紀念。 | A:目前骨灰骸最高存放年限為50 年,屆時子孫還須煩惱再找塔位存放問題,根據《殯葬管理條例》第28 條,當塔建物使用年限到期,經公告6 個月,若無家人出面處理,親人骨骸就會面臨被拋灑或清運的困境。 「水葬」遵循著生態的規則,將上天賜給我們的身體,作為生養我們地球的臨別禮物,也當作生命的延續,就像海豚由陸地重返海洋遨遊一樣;況且,世間幾人能來趟浪漫深海畢業之旅。「水葬」以GPS定位技術記錄安葬位置,親友相聚朝座標追思祭拜,直線感應零距離,不僅是對逝者的緬懷,也是家族成員之間增進感情的重要時刻,維繫傳統美德慎終追遠。 |
Q合法性: |
A: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已實施水葬多年,並制定相關法規。例如,美國環保署依據《海洋保護、研究與保護區法》,允許在距離海岸至少3海裡、水深600英尺以上的海域進行水葬,並要求使用可生物降解材料。台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具備實施水葬的天然條件。 |
Q創新性:相較於歐美水葬的進步? | A:美英等國民間水葬仍停留在一小船載一布裹屍投海時代,所以會發生屍體飄浮上岸的情形。本技術旨在以科學方法解決傳統水葬漂浮問題,確保遺體穩定於水底,並在自然環境中完成分解循環,此安排不僅尊重亡者,莊重的喪葬儀式也協助家屬化解喪親之痛。安葬於水域與傳統安葬於土地的概念相同,均為將遺體妥善安置於大自然之中。 |
Q創新性:如何確保不浮起來? | A:1.淨身遺體時,使用環保藥劑如(蘇打鹽水灌洗)完成動脈和體腔防腐腫處理。2.完成肛裝洩氣管。3.使用鏤空網格結構棺材和水泥配重在遇到水後硬化重量倍增。 |
Q環境:水葬會不會汙染海洋? | A:全球所有城市的總面積占地球總面積(包括海洋)的0.29% 至 0.88%。儘管城市面積占比小,卻容納了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而各國火化率皆達50%以上,火葬過程中消耗大量能源、產生大量有毒廢氣,儘管城市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比例很低,但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卻非常顯著,先進國家在人口爆炸可用地不足及環保意識的壓力下,開始推動殯葬改革,用完全海葬來改善火葬率急遽升高的趨勢,畢竟海洋佔了地球總面積 71%,廣闊無垠的包容力,結合完全海葬有益大自然能量循環。因此,Birthday生日公司推出順應生命完整循環的真正環保自然葬的方法及設備。 |
Q環境:為什麼要接受水葬? | A:水葬具備以下優勢:1.環境友善:免除火化污染,使用可降解材質,回歸自然循環,尤其當前氣候環境變遷等強烈的公益需求,和響應政府積極接軌綠色科技產業之創新及大自然生態環境之永續發展。2.節省資源:緩解墓地不足問題,符合台灣海洋國家特色。3.人文兼容:結合科技追思,兼顧傳統慎終與環保理念。4.多元精神:殯葬管理條例第1條,立法目的為「促進殯葬設施符合環保並永續經營」及「兼顧個人尊嚴及公眾利益」。「水葬創新」達成環保目標,並尊重個人遺囑(條例第61條),與立法宗旨高度契合,政府應依法支持。 |
Q感性:有人說少子化也許跟火葬有關係? | A:此說無根據,但人體有37兆個細胞和更龐大的共生菌隨著烈火灰飛煙滅,遺憾未能順應生命循環而獲得釋放,重新回到自然生態中。而水是生命的起源,母親胚胎中也是水,讓人體37兆個細胞和更龐大的共生菌回到充滿氧水的母親懷抱,為「生命誕生」下一階段之任務奠定發展基礎。 |